4日清晨,大冶市東風路街道助困員馬艷紅提著服務包,敲開下黃社區居民黃金星的家門:“黃爺爺,今天天氣好,開門透透氣,我給您理個發。”81歲的黃金星摸索著起身迎接,這位因白內障失明多年的孤寡老人,生活需要幫扶。
這溫暖一幕,正是“愛大冶·眾幫扶”社會救助項目中“以困助困”模式的生動縮影。該項目由大冶市社會救助局主導推動,東風路街道等基層單位深度參與,旨在通過“物質+服務”“輸血與造血相結合”的創新方式,為困難群眾生活注入持久活力。
馬艷紅是一位享有低保的單親媽媽,已獨自撫養雙胞胎12年。她說:“孩子越大,開銷越多。我這身體和年紀,不太好找工作了。”而受助者黃金星無兒無女,獨自生活。
馬艷紅至今難忘初訪黃爺爺家時的情景: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門窗緊閉,氣味難聞,老人獨坐于昏暗的家中。從此,她成了小屋的“常客”,打掃房間,定期為老人理發、量血壓,天氣晴好便扶老人到門口曬太陽,聊一聊社區的新鮮事。這些日常關懷,如陽光般照亮老人沉寂的生活。
“我自己受過太多幫襯,如今能把善意傳下去,心里特別踏實。”馬艷紅的話語樸素而真誠。
如今在大冶,眾多像馬艷紅一樣受惠于社會救助的人,正轉身成為溫暖的傳遞者。他們感同身受,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點亮微光。這份“以困助困”的雙向奔赴,讓社會救助超越了簡單的物質幫扶,升華為一場愛與尊嚴的傳遞。
正如馬艷紅所言:“人被需要是一種幸福,能把愛心傳遞下去,我們的生活更有奔頭。”這份在幫扶中流轉的暖意,在城市角落悄然生長,托起困難群眾“幸福底線”。(記者 殷珂 通訊員 王勝男 付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