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2025年汛前檢查統一安排部署,由國家發展改革委、住房城鄉建設部、交通運輸部、水利部、應急管理部、中國氣象局、國家能源局主要負責同志或分管負責同志帶隊的8個檢查組,對主要江河流域北京、河北、遼寧、吉林、上海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、陜西等15個重點省份開展實地督導檢查。(央視新聞客戶端)
防汛抗旱,關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,是容不得半點懈怠的民生大事。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對15個重點省份開展汛前實地督導檢查,重點檢查發現的問題,既是對各地防汛抗旱工作的一次檢驗,也是督促各地借督導檢查契機,以主動姿態,打牢基礎、完善機制,進一步筑牢抗旱防汛防線。
部分地區汛前風險隱患排查整治不到位,反映出部分省份對基礎工作的忽視。風險底數不清、鑒別能力弱、排查不徹底,如同在沙灘上建高樓,根基不穩。這要求各地主動出擊,組織專業力量,運用科技手段,對轄區內的各類風險點進行全面、細致、動態的排查,及時更新風險底數,提升鑒別能力,確保隱患無處遁形。同時,加大對基層防災避災科普宣傳的投入,提高群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,這才是打牢基礎的關鍵。
基層應急預案“上下一般粗”、搶險救援能力不足等問題,凸顯出機制建設的不完善。應急預案應結合當地實際,細化到每個環節、每個責任人,避免 “一刀切”。在基層搶險救援方面,不能依賴臨時調配,而要建立長效機制,加強鎮村專業救援隊伍建設,配備充足的物資設備。此外,將充足的費用投入到基層長效機制建設中,通過定期的培訓、演練,提升基層應急處置能力,讓機制真正發揮作用。
制度優勢是我們應對災害的強大保障,但需要轉化為長效機制才能持續發力。各級政府應主動扛起責任,不等檢查督導,提前謀劃、主動作為,以精準施策的治理智慧,將制度優勢轉化為防汛抗旱的實際效能。在責任制落實上,明確各級各部門的職責,建立健全考核問責機制;在工程設施建設上,加大投入,及時消除小型水庫、涉水工程等的安全隱患。
防汛抗旱工作不能存在僥幸心理,更不能被動應對。唯有以 “不等天” 的主動姿態,打牢基礎、完善機制,在制度優勢與長效機制中探尋破解之道,才能真正筑牢抗旱防汛防線,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。
(邢云鵬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