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間,西塞山區袁海灣社區居民胡佳聰堅持定期獻血,到今年3月累計獻血3000毫升。他還曾完成該區首例造血干細胞捐獻,挽救他人垂危的生命。
2015年,胡佳聰第一次走進獻血車,從此開啟了他的公益征途。“起初只是覺得能幫到人,沒想太多。”輕描淡寫的背后,是他風雨無阻的堅持。2016年的一次獻血中,他偶然了解到中華骨髓庫,毫不猶豫登記成為捐獻者。
命運的召喚發生在2021年,一名重慶患兒的造血干細胞與他匹配成功。面對連續4天注射動員劑引發的劇烈頭痛,胡佳聰咬牙堅持。“想到無菌艙里等待的孩子,這點痛算什么?”當年6月20日,235毫升造血干細胞從他體內采集完成,火速送往重慶。
這場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,讓一個家庭重燃希望,也讓他成為西塞山區首位成功捐獻者。
捐獻成功后,胡佳聰選擇默默回歸生活。面對社區和媒體的關注,他婉拒采訪:“只是做了件普通的事。”直到2023年,西塞山區紅十字會通過摸排發現他的事跡,一句“普通人該做的事而已”讓人動容。
目睹太多患者因配型無望而離世,胡佳聰意識到,沉默救不了更多人。如今,他主動站上宣講臺,呼吁公眾加入捐獻行列:“多一份樣本庫,就多一份生的希望,也可能創造一個家庭奇跡。”
胡佳聰的善舉并非孤例。近年來,西塞山區深耕志愿服務體系建設,涌現出“全國紅十字志愿服務先進典型”程曉等一批榜樣。區紅十字會通過“三救三獻”工程,累計培訓救護員超500人,普及急救知識近千人次,更推動300余名教師加入中華骨髓庫。
“生命需要關愛,社會需要奉獻。”胡佳聰的樸素信念,正與這片土地的紅十字文化同頻共振。他說:“志愿者不為名利,唯愿真愛常伴人間。”如今,越來越多的西塞人接過愛的火炬——陳家灣社區“益點點”服務隊常態化助老幫扶,校園獻血點排起長隊,邊遠鄉村的急救培訓課堂座無虛席。
?記者手記
從一個人的熱血到一座城的溫度,胡佳聰用十年光陰書寫答案。他的故事是“人道、博愛、奉獻”精神的生動縮影,更是新時代志愿服務的鮮活注腳。當善意化作行動,當微光匯成星河,這座長江之濱的城區,正用大愛譜寫一曲生命至上的華章。
(記者 劉艷新 通訊員 馮玲麗)